学院简介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主体赛一等奖和“黑科技”专项赛二等奖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1952年创办的南京林学院化学、物理、数学教研组,1961年设立基础课部,1999年成立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3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合署运行。
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五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与机电院共建)三个一级硕士点及一个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两个省级示范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现代林业智能产业学院”,江苏省产教融合重点基地“现代林业装备与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与机电院、家居院共建),两个校级研究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和“测试与控制技术”。
学院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85人,博士学位比例80%,高级职称比例48.23%,其中教授15人,产业教授1人,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及硕士生导师34人。专任教师中江苏省333人才2人,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六大高峰培养对象5人、双创博士2人。
近3年,教师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1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38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转让100余项;获梁希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1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1门,入选国家林草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及江苏省重点教材各1部,共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学院教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重点解决农林草资源监测、管理以及生态灾害防治等方面的智能化应用关键问题,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原创成果,产生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应。
近3年,学院学生获国家级以上荣誉30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1200余项。其中,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2项、铜奖3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国赛铜奖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7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6项,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10项。
学院和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高校及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人员交流与科技合作关系,先后与英国邓迪大学、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德国亚琛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学院电话:(025)85427547、85427877
学院网址:https://it.njfu.edu.cn/
学院邮箱:xinxixy@njfu.edu.cn
学院微信公众号:
大类与专业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简介:专业是江苏省首批本科专业5星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理论基础,能在本行业从事计算机硬件软件设计、研究、开发和综合应用的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Python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编译原理、软件工程、机器学习等。
毕业去向: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稳定在95%以上,大部分就职于国内外知名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美国思科、南瑞集团等,主要从事IT项目经理、编程语言开发、系统架构分析、IT产品设计、数据库工程师等。每年有超30%的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去向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华威大学、悉尼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世界百强高校。
优秀毕业生就业去向
毕业年份 | 姓名 | 单位 |
2023 | 王君丞 | 复旦大学 |
2023 | 李贵铭 | 复旦大学 |
2022 | 杨嘉文 | 悉尼大学 |
2022 | 顾燕宾 | 蚂蚁金服 |
2021 | 杜孟镕 | 腾讯 |
第十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比赛现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本专业是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和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从事各类电子、通信和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研究、系统运行维护、开发、设计、制造、应用,电子信息装备的生产制造、电子信息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技术、C程序设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基础与应用、FPGA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传感器与测量技术、通信原理、高频电路等。
毕业去向:毕业生可到信息处理、通信、计算机控制、电子技术软硬件设计及相关行业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计算机软硬件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项目管理、技术支持及售前售后服务、市场开拓等工作,也可到政府部门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本专业升学率31%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
优秀毕业生就业去向
毕业年份 | 姓名 | 单位 |
2023 | 杨荟娴 | 东南大学 |
2023 | 陆天一 | 西北工业大学 |
2022 | 温运通 | 上海交通大学 |
2022 | 陈铭 | 东南大学 |
2022 | 孙可佳 | 东南大学 |
学霸宿舍6人全部考上(保研)研究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专业简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培养掌握电气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具有电气分析与设计、电气系统运行维护、电气装备的生产制造、电气产品开发设计和应用、电气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工作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继电保护、工厂供电、电力系统分析、调度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毕业去向:毕业生可在电网、能源电力、电气设备制造、新能源发电等及其它各行业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及市场开拓等工作。本专业升学率35%以上,就业率保持在100%。
优秀毕业生就业去向
毕业年份 | 姓名 | 单位 |
2023 | 陈知墨 | 东南大学 |
2023 | 金榆清 | 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
2022 | 李志伟 | 东南大学 |
2022 | 张嘉郁 |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 |
2021 | 申长鑫 | 南安普敦大学 |
学院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
人工智能专业
专业简介:2022年人工智能专业首次招生,是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深度融合智能学习、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自动控制等各专业领域的知识,研究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学科。本专业旨在培养洞悉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发展的能力,系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提出并以学科交叉方式解决人工智能领域挑战性问题能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分为数学基础类、计算机基础类、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具体的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最优化方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Python程序设计语言等。
毕业去向:毕业生可从事人工智能本领域,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虚拟现实、语音识别等的设计、研发、应用及管理等还可根据交叉学科专业培养模式,从事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能城市、智能金融、智能教育等领域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博士学位。
2023年第五届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精英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奖证书
物联网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本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物联网工程领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必要的工程经济管理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持续跟踪物联网工程领域前沿技术发展的能力,能够从事物联网工程及相关智能感知、网际互联、数据传输、存储和分析等领域软硬件开发、调试、设计和应用维护、技术保障等工作的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程序设计(C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传感器原理及测量技术、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导论、无线传感网操作系统、林业物联网技术等。
毕业去向:毕业生可到物联网工程、计算机软硬件应用、人工智能及相关行业从事物联网工程及相关计算机软硬件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项目管理、技术支持及售前售后服务、市场开拓等工作,也可到政府部门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本专业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从事物联网工程及软硬件开发相关工作90%以上。
优秀毕业生就业去向
毕业年份 | 姓名 | 单位 |
2023 | 杨子杰 | 电子科技大学 |
2023 | 吴宇凌 | 厦门大学 |
2022 | 唐炜烨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2021 | 周琳薏 | 复旦大学 |
2021 | 仲韵贤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学生参加2023“德赛西威+无锡天派”杯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硬件创新竞赛
学生获2021创芯中国集成电路创新挑战赛一等奖 学生获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银奖
第十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优胜学校奖